To Top

墨聲人|20校|當代水墨校際聯展|臺藝大

2020 墨聲人座談會紀錄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在座的各位、院長、主任、老師、同學大家午安、大家好。
    剛剛我們陳校長說,這個應該是台灣的水墨經典代表能夠參與這樣的盛會,可見各位同學的代表性也是每個學校的精英。我們今天的討論有三個主要方向,那當然座談的內容範疇不只這三個,如果各位老師、同學願意再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也都歡迎。
 
白適銘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其實今天上午師大也舉辦「沉默羔羊」,這是博碩師生的創作論壇,已經進入第十六個年頭。謝謝我們臺藝大李宗仁主任,還有陳炳宏,下一屆的新系主任;還有幾位老師。我覺得,不只是台師大,就是跟在座各位面向的這些師長,其實長期都有很密切的往來。誠如,剛剛陳(志誠)校長說的,這些促進更多的這種跨校這樣的一個連結對話。我想我們可以共同去思考,我們台灣的這個當代藝術要怎麼樣發展的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們這次的,這個座談會很重要的一個議題的核心。這次真的非常難得,我們臺藝大這邊扛下這個重責大任,這個活動已經舉辦十幾次了,由各校來輪流舉辦,讓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學校,特別是水墨方面的創作風格;還有就是美術教育方面的一種方向,我覺得都是可以再對話、交錯探討。
   這個論壇應該是說跟過去我們上一代的水墨藝術家,他們是比較用這個畫會的方式來做一種這種議題或是風格的探討。現在好像大家比較不熱衷去組這個畫會。反過來倒是,以各個不同的面向,以師資課程做一個發動,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不斷地在摸索或是建構自己的一種院校風格,或是一種新的教育,或者是創作的發展方向。然後,再透過像這樣的一個平臺,我覺得可以發揮比過去那個畫會更大的集體的力量,我想這應該是剛剛校長說的:「這個展覽是精銳盡出。」也可以說,練兵十年用於一時。將來我們的這個水墨應該要當成是我們台灣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區塊,能夠往國際上去發展。謝謝。
 
林永發老師(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線條是武器、表現當下感覺
    各位師長同學,我認為在台灣有這樣的一個表現的平台非常重要。去年在台東大學舉辦,雖然我們費了很大功夫準備,但是疫情關係,到場的只有李振明老師,其他同學有作品參與展出,但就沒有像今天這麼好的一個交流機會。
    很多學校無論是在課程的安排、指導學生的方式、教學內容都不太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各學校所教出來的同學,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那真的是讓同學有非常好的一個學習機會,而且這樣的一個座談,把老師、同學都聚在一起,是非常好的。這幾年來,水墨課在學校科系裡面慢慢變少,例如,畢業製作選擇水墨的同學少了許多。這樣師大龍泉街裱畫店都沒有生意做啦!
    事實上,在台灣好多的角落都還是有很多的同學、很多的人在為這個水墨畫努力,就像我看今天展出的作品,很多同學都能夠從他的生命的點來出發,在生活感受、想像,用多元的方式來表現,看到多了不同的面貌,每個學校也不一樣;就像台東(大學)有四位同學,每個人所畫的都不一樣,發揮個人才能,不同於過去的形式。我建議:
    第一點,可以再加強筆墨線條的表現,因為水墨的線條是一項很好的武器,它可以營造空間、製造韻律感、節奏感,也能表現個性、表情。但是,如果你的線條只是一種輪廓性的線條的話,它沒有空間的意義,那你的畫面上的力量就會比較弱。筆墨是水墨創作的靈魂,你該如何去發揮筆墨的特性,這是同學們可以再加強的。
    第二點,要怎麼樣去呈現水墨的一個時代性呢?你怎麼樣選擇一個你要表現題材?我想在選擇題材時候,有一個主題性,可以針對當下時代感覺感受把它表現出來,例如,你關注環境的生態、關注社會事件的反應,去表現人性的一種價值。所以,當我們在表現、創作的時候,能夠注意那個核心價值,我想會表現得更理想,以上是我小小的意見。謝謝。
 
李振明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要贏、水墨精神
    系主任、還有前面的老師,所有的同學,好。
    去年我代表到東部去,台東大學也是辦像今天這樣的研討會,因為上一次在我們師大辦這個二十校的時候,唯一到場的就是台東大學,那天在師大辦水墨的高校聯展,在現場我們到底還看得到哪幾件是水墨的作品呢?後來,那天就把這個當作是一個討論的題幹。
    到底還有沒有水墨作品?這個部分,或許我們看著還比較多,當我們每一年到博覽會去看的時候常常我邀一些朋友去看,他們常說,你不是說你們是水墨的畫,那到底現場還有幾張水墨的作品?他說這一張是我們的博士生碩士生,他那是水墨嗎?我說要不然勒!這是我們博士生的作品。剛剛林永發老師一再提到,在台師大附近的裱褙店看起來好像生意不再像以前喔。可是如果對照起台藝大跟台師大,目前在所有學院體系裡面有書畫這個區塊,我們這兩個學校其實還算旺的。我現在常常面對我們的學生家長說,你們擔心我們的學生畢業出來以後會餓肚子,可是你知道我們師大附近的和平大苑(豪宅大樓)就在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口,就是師大的正對面的那個地方,也就是周杰倫他出的MV裡面所拍攝出來的上課、下課的情況,周杰倫就住在那一棟的最頂樓,可是我們師大的另外一位老師劉國松其實也是住在和平大苑啊!所以,可見得當周杰倫買那一棟樓,因為他不是聽媽媽的話嗎?買了以後他自己住一邊,他媽媽買一間,媒體上面是說,一間三億五千萬,兩間都要七億,那我們那個老師雖然不是頂樓,但是我想五六億應該也還是有,所以不見得真的會餓肚子。
剛剛陳校長提到,我們白適銘主任也提到,就是這次精銳盡出。我倒是另外想到說,台藝大也是經費盡出,因為在前面我們已經慢慢調整成不印畫冊,聽說今年他們好像財大氣粗,好像還是照樣印畫冊;因為之前曾經輪到某一所學校的時候,說到要印畫冊時「難道要我們系主任要出去賣血嗎?要不然我們不會有錢來印畫冊。」不過,這件事情在台藝大跟師大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上一次輪到台師大的時候,當時我就想說是不是我們把它改成不用印畫冊,直接在線上架一個網站,那個網站應該還在。那不過今年因為我們這個永遠選出來都是書畫老師的這個書畫系,當然書畫系選出來一個當然是書畫老師,那他(李宗仁)要卸任了,不過,我們也期待接棒的那位老師也還是書畫的。
希望台灣書畫領域,我預測在2050年之前,應該會更早,整個全世界的藝術舞台,應該會從希臘轉到巴黎到西班牙,然後轉到紐約。你把地球拿起來轉一轉,你有沒有發現,都是從西邊一直往東邊走嗎?從兩河流域,希臘、羅馬到巴黎帶到西班牙,又跳過大西洋到美國,美國接著跳過太平洋,不是就到我們所謂的這個大東亞文化圈這個區塊嗎?到那個時候,如果這個這區塊的藝術的前驅舞台起來了,那難道不會是書畫領域的嗎?可是他應該不會是八古的書畫,我認為應該還是書畫領域,或者是帶著書畫精神。所以,我真的很羨慕在座的年輕世代的,我們(老師們)可能即將走入人生歷史的最後一段了,可是你們正好在起步。所以在2052年之前,整個國際藝術的前驅舞台當轉到亞洲地區,我預測應該最有可能應該還是在華人地區,那個時候到底「什麼樣的藝術會代表當下的藝術」,我覺得在座的這些作品應該都很有可能。
去年我們在高雄討論的時候,有人質疑洪根深跟蔡文汀他們在高美館策的那一檔展覽,如果當沒有水也沒有墨的情況之下,我們如何去談所謂的水墨精神?有一個互動的作品就是按下去,會有一些互動出來而已,但沒有水、沒有墨,是不是還會有水墨精神?不過,這個也很值得我們去做探討。
 
王源東主任(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水墨南霸天
    在座的各位,北部的,我今天一定要來,要不然大家都不會跨過濁水溪了。你看您剛才麥克風到這裡就要停下來要回去了,務必一定要再往南延伸,要不然大家都忘了我們長榮大學還有一個書畫藝術系。南霸天我們不敢講,但是最起碼我們還是一個書畫發展重鎮。我們也知道每一年的一個展演,也知道這樣子一直推到最後,為什麼都會集中在北部,表示說我們中南部真的會被邊緣化,大部分的美術科系裡,水墨的份量慢慢減弱。不可諱言的,只要學校美術系水墨老師退休就不會補了,這一部分真的會引起各校在水墨教學產生了一個所謂的斷層。長榮大學算是除了中部、北部以外,一直堅持的就是水墨這個區塊。在我們美術科系,或者是說在座的各位老師,你有沒有把它推展下去?除了我們大專院校以外,高中職,有沒有去做?當長榮大學書畫藝術系,深耕到高中端的時候,大家在畫的時候裱褙店他生意就來的,所以我一直奉勸各位,在台師、台藝如果你有裱褙專門的請到台南來,你的生意會做不完。為什麼會這樣講,就是說到教學的部分,我們必須告訴同學,水墨這個區塊它是有無限的可能。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認為長榮大學書畫藝術系就是很傳統、很保守,但是各位看看你的作品,哪一個不是從最基本的開始?反而,你從後端上來的為什麼會給人家的感覺是不愉快?那是因為作品總是灰灰暗暗、提不起精神來。所以藝術創作、水墨創作,必須去思考一件事情,「你的作品能不能被外界所皆接受」,別人沒辦法接受你的作品時,你的成就感、堅持、動力會在哪裡?
    為什麼我們一直堅持「基本功」很重要。基本功到底在哪裡?
    不管你用水或墨或其他媒材,沒有基本功,到最後就是「在玩」,都在「玩」而已。「玩」了幾年,你最後走到哪裡去?
    我們在座的吳宥鋅老師,他的作品很精,很努力的一筆一畫這樣子慢慢畫,大家看了就很清晰,不是只有他的人(慢條斯理),他的畫是。所以,大家不要忘了水墨的本質。如果你可以固守水墨本質,在創作時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來。
    這二十幾校的水墨聯展活動,很多人可能忘了從哪裡開始?是長榮大學,接著在台師大就開花了,又遍佈全國,也到東部去了。但是各位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幾乎綜合大學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承接,原因是書畫老師沒了。當綜合大學美術科系老師的專業不在水墨區塊時,要去承擔這個業務確實是有其困難度。所以為什麼會推展不開來,可能有很多的原因。
    在北部有台師、台藝隊水墨有專業教學,尤其都有博士班。你們(同學們)讀了碩士、博士後,你不妨往南部來。今年的台南藝博(博覽會),幾乎都沒有水墨書畫,經過統計已經有好幾所學校展出的作品不是今天所看到這些現場作品(指這次的水墨聯展)。反而是精緻高雅的畫面,為什麼?因為它(精緻高雅)可以直接進入到我們的生活裡,相對地,就可以被外界所接受。
    在座的同學們,你們辛辛苦苦讀了四年、讀了研究所、讀了博士班,你的未來在哪裡?你說我讀了博士班,我還在家裡畫,每天都靠著父母來接濟,你走的下去嗎?所以為什麼長榮大學書畫藝術系把行銷附加在我們的教學目標裡,我們就是要讓學生看得到這些東西它是有價的;我們常說藝術無價,那好吧,你就買一棟房子專門去關畫好了,跟蚊子一樣關在房間裡面,所以這個實質的(基本功、精緻工筆)確實是有它的迫切性跟需要性。我相信在推展書畫這個活動,包括教學,確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大家來探討。
    這個活動從原本的,不管是綜合大學、科技大學,也都送件過來;然後,慢慢的發現萎縮掉了,那這個萎縮原因是什麼?也或許透過這樣的一個論壇,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和答案。
 
陳炳宏老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你想留在水墨嗎?
    在座很多老師在水墨的推動上已經相當多年,長榮大學是第一屆高校水墨聯展的發起者。當時,我任職高雄的東方設計學院,只是以一門課代表學校來配合送件展出。
    我想水墨是一個有很多專業的基礎總和,但是其他的專業如果做的太好,有時候會讓別人忘記了來自於水墨,例如,像白(適銘)主任,其實白主任學水墨比我跟李(宗仁)主任還要早,我常聽進忠老師(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在說,他以前教過白主任;再如,像蔡介騰老師(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他在書法表現的太好,我們都忘記了其實他水墨畫得相當好。換句話說,水墨其實也可以是很多專業的一個養分。
    過去,我大概有15年的時間在南部,那段期間我們常常被講說是「一個藝術的邊陲」,仰望北部有很多水墨的活動,很熱絡;但是,在南部可能就是永遠沒有辦法像北部這樣子可以在潮流的中心。我也發覺各學校會因應學校的特質,或是教育的狀態,去尋找各自發展的契機。所以,像長榮大學就會考慮發展工筆;台師大在膠彩媒材的運用介入到當代水墨越來越蓬勃;而我們台藝大因為系所名稱叫「書畫」,所以堅持在「書」、「畫」的一個立場,以水墨、書法、篆刻三大領域專攻,所以課程就必須涵蓋這麼多專長。
    從南部到北部,我發覺大概在近幾年,學生所表現的水墨畫的特質改變了很多。我記得過去,這個高校聯展剛開始的時候,台藝大的作品其實水墨的韻味還蠻強的。近幾年,出現有很多的重彩,可能透過「膠彩的媒材」來進行一種跟水墨的一種互動,那也是因為我們(台藝大)非常積極的讓學生去接觸膠彩這樣的媒材。創作者可能需要考量到他所表現的題材,從題材到選用哪種媒材去詮釋它(題材)的畫面的氛圍,或詮釋的語彙,也就決定了媒材表現技巧,這些其實都是水墨多元發展的種種原因。近幾年來,很多學校開始不斷換血,譬如像師大吳宥鋅老師進到師大,張維元老師進到台藝大,他們兩位都是在這十幾年內由各個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一個成果。我想從他們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原來台灣的水墨教育的一種方針之下所產生的結果。
    當然,如果離開了院校,或許水墨這樣的一種議題就不再是問題,因為你要創作的是什麼樣子的藝術表現,就不一定是有媒材的困擾。願意繼續留在水墨這個領域發展,我覺得都有很高的理想性,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同學過去到其他國家深造之後回來,留在水墨繼續發展其實相當的少,這也反映出「水墨的媒材的存續」跟你「個人風格的發展」的取捨。以上是我簡短的一個發言,也聽聽各位的想法,謝謝。
 
吳繼濤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當代根本不管你!!
    其實我覺得全國的美術學校來做這個水墨的交易活動,是很能夠去瞭解每個學校的「地域性的差距」。各個學校在它所在的區域,我覺得不見得要談「南北差距」,因為都市裡面「核心的人」所談的問題跟比較,比較偏鄉的自然環境裡面的,我覺得能夠各自發展出它的多樣性。對我而言,我有時候會覺得台北的學校還是太過現代化,他們談的課題裡,依我所走的山水畫的路線來看,會跟古典山水裡面某種情志是有些差距。就我這20幾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可能水墨畫界太過於想要創造一組新的東西,創造一種跟當代可以接軌的「地圖的想像」。其實「當代」根本不管你,所以,水墨應該要有自己可以去跟這個地理環境,跟這個區域特色,跟著民族文化產生的連結關係,這可能也還是我未來關注的事情。也許丟一些課題給大家去思考,謝謝。
 
吳宥鋅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當代水墨是個縫合怪
    主任、各位院長、各位老師跟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坐在這邊誠惶誠恐,記得我前幾年還坐在下面,今天我們的議題還不錯,都蠻精準的。提出一些個人看法延伸討論,我們這世代遇到的,其實是一個當代藝術很發達的時代,就是一個「話語權」很強的世代,無論是外面的人,還是我們自己都會有一個要求,「你好像要當代一點,不管你要做什麼,好像都得當代一點」,論述上、想法上好像都得這麼做;就像我今天早上還在跟博士班學生討論,當代的脈絡發展是希望讓創作者更自由?更多元?走幾年下來有點異化了,越走越窄,好像就只有裝置、錄像,一定得這樣。像我們五月策的一個當代水墨展,裡面全部都裝置,這個也是沒辦法。不過,我想或許未來當代元素,可以從水墨角度來看的話,就是我們不需要或是我們不想要只有一套,講得更精準一點,美國式的那種藝術方法,或許我們一個在地新的東西存在。譬如,先講國際化的部分,國際化底下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並不是讓全球變成平面、一元化的,而是我們有一個主流的、可以共同溝通的東西;那在地的部分,我們一樣要保留住,其實,我們自己在地的東西,不管從商業、創業、各個文化領域等等,它都是一再強調這件事情,就是在統一的語境之下我們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方式。我想我們這些比較年輕一點的世代,以及像各位同學更年輕的,都牽涉到非常多的繪畫模式,並不是說藝術不分媒材,不分各種形式,今天還會想要走在水墨這件事情上,強調這份媒材的存在,可能是因為我們有一些屬於的發言權、有優勢的東西;如果華人文化這些東西是我們所喜歡的,堅持我們喜歡的東西都是我們這個地域上獨特話語權的實物,我認為這大概就是「當代水墨」這個詞彙會出現的一個原因。
    當代水墨,之前就跟碩博班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當代藝術不分媒材,怎麼後面會接水墨類?可是像大東亞這個區塊就是有幾個文化脈絡比較強的幾個國家,其實都有類似狀況發生,舉最近的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有類似的狀況發生,就有自己文化的它通常在一個大語境底下,還是會想要做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認為當代水墨這個詞彙,藉著是一個「縫合怪」,它可能是一個很在地性的某一種潛意識的需要才會出現。我在跟一些碩博生討論的時候,可能會從這個角度切入來討論。
    水墨對我們這個時代,或更年輕的世代而言,它是什麼樣的東西?讓我們想要繼續用這份媒材。它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精神性的傳承、文化的主體性
    我想書畫系一直在討論這件事情,就是美術系一直把水墨當作一種媒材,可是我們(書畫系)確是把它當作一個「精神性的傳承」,或是「文化的主體性」。如果我們跟隨的西方藝術史架構去論斷這樣一個當代,或是當代根本就否定的繪畫存在,水墨更不用說。但是,水墨作為東方語境的一種代表,它在這個時代確實是跟世界對話的,是可以主導一個新的趨向。如果說,我們在文化主體性、文化信心,能夠建構在座的每一位,尤其在新世代,你們都有這樣一個責任,應該建構在比較清楚的發展的歷程方向,你應該去明白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張維元老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陌生人變熟人
    各位主任、院長、各位與會的同學大家好,我是張維元。
    我覺得今天的這個活動意義是很非凡的,也很替大家開心。為什麼呢?因為在這麼多學校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作品的面貌是多元性的,也印證我們水墨的發展不只有單一化的表象。學校之間的發展跟交流是很必要的,這個活動在這十多年的過程裡面,我從學校的學生的身份,考上老師的身分來看,我自己親身經歷,「過去的教學的方式到現在教學的狀況,也會因為這個時代的現象做一些改變。」我們面臨一個需要去轉變、去改革的一個現象。每一個學校都有它獨特的方式去應對狀況,我覺得非常有趣,那也是我們今天要繼續討論的議題,不管在媒材、內容,還有學生的表現狀況,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去探討。
    再來就是說,台藝大以書入畫這個概念,承長榮大學的王主任,我也認同基礎功的重要性、成立這個展覽的必要性。基礎功是重要的,像我們看京劇,他們曾經說,「沒有規矩,哪來的方圓」,在教學中,我們遇到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接觸的資訊是非常廣泛,他(學生)要創作、他要說自己心裡的話,他要怎麼去達到一個最佳的一個效果,我們做老師的教學方法是什麼,也是我們當下要去注意的課題。台藝大不只有傳統,創作上也比較自由開放。所以學生學習的膠彩畫、工筆畫、書法、篆刻,在大一、大二是非常嚴格的,到大三、大四就尋求突破,或者風格的表象。當代的情境,我覺得是一個戰國時代。比起過去的藝廊生態理念,我覺得現在是比較活躍的,所以恭喜各位同學,你們的時代到了,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參與藝術博覽會,你看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這個風格畫特別強烈,那你要怎麼去規劃自己的這個過程?學習的過程?是非常重要,也是我們當老師現在所面臨的一個課題。所以回應一下,我們這個展覽,我們都是陌生人等一下會不會變熟人,因為等一下大家一定要這樣互相的來交流、互相的來切磋,然後共同成長。那引領我們未來水墨的發展、方向,是我們所期待的。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好接下來,請蔡介騰老師。我們書畫系還有另外一個主軸就是書法,在座的系主任很多都水墨背景。我們不能被大中華水墨這樣的精神所邊緣化,我們甚至還要帶領方向,所以在傳統的基準上,書畫學系做這個當代的精神思維,也注重個人創作發表,介騰老師是我們書畫系裡面書法領域最重要的教授,我們先請他講幾句話。
 
蔡介騰老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水墨的奠基是書法
    非常開心見到很多好朋友,其實這個活動之前也參與過這個論壇,我覺得每次看到這樣一個展出的機會,就覺得非常開心。在一個美術科系之間相互競爭下,其實需要另外一個力量就是「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力量。這個力量如果串聯起來,我覺得它可以發展出來一個契機會更大。從這些作品中,你會發現到一件事,就是現代資訊媒體的活絡可能不是一般老師所能想像的,雖然不同學校在他們的作品中,帶有共同的取向,這些趨向就是「當代史」。當代,大概就是這個時代性的啟示,這個時代的環境,這個時代討論的議題,藝術的發展面向,大概都在這方面做一個呈現。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關心水墨的發展,如何讓它能夠有更多開創性跟時代性的發揮,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剛剛也有跟幾位老師在講,有一些現象會讓我們擔憂,就是水墨在整個美術的一個發展裡,似乎比較地域性,這些現象大概像在藝博會可以看得到,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存在已久。其實在很多同學作品當中,會發現大家盡其所能展現一種「新的體制」、「新的契機」,跟這次的展覽討論連動,我覺得是密切相關的。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活動跟討論,來促使新的思維,跟創作的想法能夠更多的被發揮出來,這樣的力量才會變得更大。
    本人執著在書法的教學,也做水墨創作。台藝大的教學情況,就是我們剛剛幾位老師也有提到過,是水墨、書法、篆刻,可能同學們在水墨上的喜愛是比較多的,書法其實也往往變成一個除了創作以外也是一個學習、練習水墨的一個基礎,所以,我們書畫系的同學,在這部分是可以從(作品)一些細節當中看得出來。剛剛幾位老師有提到過,水墨,因為它本身獨特性,像在技巧上面的用筆就是奠基在書法之上。所以我覺得在書法的學習上,可能也是書畫理論的必備,但是在美術高校教學裡面卻慢慢式微,其實我也常常看到有很多學西畫的,或者當代創作的,最後到一定的年紀就會回過頭來,突然寫書法。看過洪根深老師寫的書法嗎?數量很多,還被很多藏家、機構典藏,由此可見,「藝術創作其實都有一個共通性」。這個共通性,例如有一種是所謂的漢文化,或者是其他名詞,這個名詞可能有很多定義方式,大概比較東方性。文化力量的延續,透過文化的延續跟發展,我覺得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表現。就如同在一個全球化底下,如果他是單一性,如剛剛吳宥鋅老師所講,這個部分就變成,你以西方看東方的畫的時候,一個東方人學西方畫的一個作品,但是,如果是一個有自己主體的術創作的表達,或者一個文化背景的話,我想它發展出來的力量應該就更強。從趙無極在西方世界所獲得的一個成就,這些都是可以去發展,是在座很多年輕學子你們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以上。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既然是個座談會的形式,接下來,我們上面(老師)都講完了,我們也想聽聽看你們這個世代的聲音,可以在這個三個議題面向,也可以就你個人創作,無論要提問、要發表也好都歡迎!
 
黃靖淳同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研究生)
#在南部練基本功、在北部拓展社交圈
   大家好我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我是黃靖淳。感謝老師的讓我第一個發言。
   我之前是在台南大學唸書,後來研究所讀台師大,所以對於老師們說的區域性,北部學校和南部學校的差別,其實我感受蠻深刻的。念師大以前,其實是吳宥鋅老師教的,那時的確我們的教學科目比較偏向於基本功。畢竟,很現實的問題,在求學的過程裡,不管學測或者是術科考試,已經先篩選過一遍,會到南部的學校,可能真的比北部學校的學生弱那麽一點,這應該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當初在南部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練基本功,練書法、水墨,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我來到師大之後,才真的開始認真去思考自己創作想要表達的意涵,以及整個畫面的佈局,傳達我想要傳達的東西。也因為我這樣的經歷,來到北部之後,我認為南北差距就蠻明顯的。我蠻感謝自己在南部的那段時間,沒有很多的活動,沒有很多雜務,讓可以自己很專心訓練基本功;來到北部之後,當然活動比較多,也認識更多老師,就會去反思自己的作品,裡面應該要傳達什麼樣的意涵,當然自己的創作時間一定會變少,因為要承擔很多活動,上課時間變多。一直到念了博士班之後,覺得自己的創作上無論是否因應當代性,我希望在這個時代,不管是什麼樣的創作,用什麼樣的媒材,應該都是去「維持一個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管是所謂的東方性,或者是使用西方媒材也好,維持你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才是最重要。謝謝大家。
 
蕭以誠同學(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大學生):
#畫開心,開心畫
    大家好,我是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四年級的學生蕭亦辰。分享經驗的自己,我從小到大一路唸美術班上來,大學期間比較有接觸到水墨,跟我們的林永發老師去學習水墨。基本上,我們的學習方式比較不一樣,老師的教法就是比較自由,你就去畫海,你必須畫你開心,開心就好。然後,跟老師一起到處去寫生,師法自然,從中學到很多在創作上的一些想法。說到基本功的部分,那就是我很欠缺的,我覺得我需要檢討一下。因為自己比較貪心,大學期間就是老師開什麼課,我都是修滿、修爆,不管是跨領域的東西就去學習,並嘗試把水墨的元素融入在其中,讓水墨變成好像不只是水墨,例如,拿掉水跟墨,還是水墨嗎?那我就跟我的同學去玩,比較像是行為藝術的部分。又例如,透過光影,讓它投射在水墨的紙張上面,這樣是水墨嗎?呈現一個很荒唐的鬧劇,但那也是啟發,給一個想法。
    剛才老師提到說,讓水墨變成一個精神的傳遞,我覺得是我們這世代比較需要去學習、要去思考。水墨像寫書法,而是透過空間的關係去呈現一個我想去呈現的畫面,這是我個人一點想法,謝謝。
 
詹榮輝(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研究生):
#把當代跟水墨分開
    各位同學、各位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長榮大學畢業,現在是美術視覺藝術的研究生。
    我從早期的長榮到現在的長榮,我發現它的改變。早起的階段,是常常在臨摹的階段,包括當時的師資和教學模式;到了新的王院長的帶領下,已經漸漸在改變,在早期老師其實很注重傳統,大家對長榮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我們是一個比較傳統保守的發展;到後了期,因為跟各校交流以後,會去思考作品的繪畫模式不應該只是在純粹功底,或是存在操弄典雅的方式,我們看到了台藝大的水墨的專業發展,還有師大的特殊表現方式,其實可以發現到台灣近幾年的水墨創作,逐漸在融會的感覺,還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如果其實就水墨而言,我們應該「把當代跟水墨分開來談」,我們不一定要把它當成當代水墨,這四個字把它弄在一起,當代性是一塊,水墨又是一塊。早期,我們都是在探討水墨跟書畫的差異在哪裡?「傳統書畫」跟「現代水墨」差異在哪裡?這是從以前都現在大家常去討論的議題。我覺得傳統書畫有它的重要性,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基本功的一個養成,以及未來的水墨的發展,我們可以去深思熟慮的。謝謝。
 
吳栩菲同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研究生)
#你可以讓我活在不同朝代
    因為我現在是學生,也是老師身分。我從大學、研究所到博士,一路走來,我覺得真的就是如同主任所講的,當代真的是書法、水墨發展一個大好年代,因為水墨、書法其實是需要文化跟歷史當作基底。回想大一時,老師可能給你一些書面上的一些意見,然後,再去圖書館翻書,去感受各個年代、各個朝代不同的藝術的文化發展;而現在的學生,只要打開ipad,就可以直接看到,譬如馬王堆,你可以很近距離的去看,沉浸式的活在那種每個朝代。我覺得當代藝術可以提供水墨最美好的感覺就是「你可以讓我活在不同的朝代,所以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美好的面貌給當代的藝術家們。」
 
鄧宇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研究生):
#地域性差異
    我自己在北京的時候(交換留學),我感受地域性的差別,在那邊的水墨創作和我們這邊的水墨創作,對於想要原到一開始的概念,其實大家成長的方向太一樣,這就是造成新風格的差異。我覺得這件事蠻有趣的是,當我們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去談我自己的創作時候,是我現在創作上在找的方向,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在場大家的作品都還蠻有趣,北藝大系上的架構來講,我比較常接觸到其他媒材的互相交流方面的東西,所以當我看到其他水墨變成了一個鎖的時候,大家作品長出來的樣子非常不一樣,都蠻有趣的,謝謝。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台灣的地緣優勢   
    那我想不管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其他學校都一樣,我們都有到大陸交流的機會。你可以感受到他們學生在學習上面的強烈的意志,還有他們對於東方畫媒材的信息,反而我們這邊的信心不是那麼夠。但是,我覺得在臺灣有一個優勢,就是「承接了當代跟西方」。早期台灣作為一個殖民地,在台灣藝術史的發展上面,它有它的一個地緣優勢,也承載了傳統文化當中的優勢,這個就是我們在跟大陸學生他們交流上面。他們的教學方式跟我們有點不同,他們開始非常注重傳統的技術跟養成,但是,如果缺乏一些思維上面一個轉化跟轉變,那反而是一種限制。
 
李駿偉同學(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研究生)
#水墨乾我人生什麼事?疑惑、還是疑惑
    各位老師好,我是台南大學的李俊偉。我現階段遇到的問題,雖然畫水墨畫了一陣子,但是我一直在想到底為什麼要畫水墨?如果創作家從自身經歷出發的話,我相信跟我同樣年紀的人從小看的都是日本的卡通、美國的電影,甚至只有小學學過一、兩年的書法,可能還是學校就隨便教讓你照著讀而已,我們會記得的藝術家名字都是畢卡索、梵谷,我覺得好像我本來就沒有很瞭解這個文化,有沒有可能,這個東西本來就不存在我生活中,好像是我為了唸到這個東西,然後隨波逐流覺得好像他很不錯,然後就去念了它。但是再往後想,如果我要更誠實,這個東西(水墨),跟我的人生經驗到底有什麼關係?其實我覺得是蠻不確定的,甚至,你也不知道怎麼繼續往下走;我相信老師們有沒有可能從小就接觸到這些東西,你們會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文化繼承的角色去看,你要把它繼承下去,或者是你要繼續發展下去,但是,以現在的年輕人還是我相信還是大部分人對這個東西是保持疑惑的,像我會覺得是疑惑。然後,如果你要畫水墨呢,你在市場上會比較好賣嗎?好像也不一定。在保存上,它好像也不太容易保存下去。所以說,這個是我一直以來的疑惑,但到現在念到了研究所,還是有的疑惑,謝謝。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來解疑惑1、關注
    我當主持人先回應他(李駿偉)一個經驗,就是說,你有沒有到過西方,不是對岸,到西方國家交換過?你去交換一下,你就會瞭解,你就知道的文化主體性在什麼地方。還有你越是想要賣畫這件事情,你的藝術就不純粹了,我覺得藝術人喔,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專注在創作,然後就會有人關注你」,但是我說的「關注」是你們要利用你們這個時代優勢。
 
李振明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來解疑惑2、要讀書
    我想歌頌一下台藝大的一位教授,朱銘,你說他不賺錢嗎?他在法鼓山旁邊弄了一座山的「朱銘美術館」,他是這裡老師,沒讀什麼書?他真的沒讀什麼書,他最厲害的是在苗栗這邊刻佛像,可是當他刻好這些關公的佛像之後,他覺得自我不滿足,就請教的一位大家比較有新意的雕刻家-楊英風,「他說,你那個雕刻佛像的技術真的很好,可是除了這個呢?」跟他說,「你那個佛像雕刻好的,那個關公刻好了,下面那些還沒有刻的,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刻了,把它修一修就好反而比較好。」最後,他拿了一件作品叫做〈同心協力〉,一匹牛要上斜坡一個人下來幫牠推上去。「牛」那個部分呢?是按照他傳統刻佛像的方式,後面的那個站著那個木頭,就是直接砍劈,最後他發展,也是他最經典的作品「太極系列」。這跟他的木雕有沒有關?絕對有關!可是,跟他原來雕佛像的部分有沒有關係,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有時候在師大跟學生,更年輕世代在聊的時候,我今年退休六十五歲,我大概將人生分成四個階段,我進入第四個階段的最後的那二十年。我不要等到退休的時候,被中華民國政府選為民族工藝師-待保存的記憶的代表,跟一個捏麵人的還有一個做刺繡的一起被頒獎。我們如果只是把我們的水墨書畫就當作一個「傳統技藝」,那我們有可能最後的成就,就是民族工藝師。可是到底我們要不要市場?朱銘有沒有市場?有,劉國松有沒有市場?跟周杰倫住一起的怎麼會沒有!可是,我們如果就是為了要保命,我的到底是要保命,還是要贏?你既然從美術班一直上來,我想不只是為了保命而已,你是想贏!我常常跟我老婆要開玩笑,她說「你們打仗怎麼那麼笨,敵人來了,你就趴在那裡,他們走了在爬起來。」我說「哪有這麼簡單,你沒有當過兵。當兵最後要堅壁清野,也就是所有躺下來,都要用刺刀給他補一下,看看有沒有真的死。」她說,「那你長得比較胖,肥肉比較多,我如果趴下去裝死的時候,你要疊在我上面。」我說「好啦,好啦。」我們真的只是為了要保命嗎?還是我們真的想要「贏」。你已經唸到美術系,然後又唸到了碩班,順便唸到了博班,難道在美術這個領域裡面你不是想贏嗎?還是只是為了保命?如果只是賺錢的話,其實我覺得這樣的投資、努力是不值得的,因為我們比起其他領域的工作,常常弄到半夜3、4點。我常常跟我們的家長說,不只是老師,我們的學生大概都是貓頭鷹轉世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半夜,3、4點還在工作!如果你在其他領域這樣工作,你哪有可能贏不了的!所以我覺得,當然基礎功要的,如果朱銘他最先不是他去刻這些關公佛像,現在再看看他的作品,到底跟關公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策的一個ART(美術)展覽,把FRP(纖維強化塑膠)玻璃纖維的龍袍也當作是水墨的時候,這到底跟水墨什麼關係?就是因為跟中國有關,中國就是跟皇帝、跟龍袍有關嗎?真的有需要動腦筋去想一想。我在來之前跟我們的白主任在執行一個計畫,找一個台大電機系碩士畢業就跑來我們這邊又唸了我們水墨的碩士班,現在正在唸水墨博士,理論的。他說「我發現跟著白主任在做計畫的時候,才發現好像讀書讀的太少。」我說「你是台大的欸!怎麼會讀的書讀太少?」真的讀書,腦筋想一想,如何讓自己改變,我覺得很重要。
 
王源東主任(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來解疑惑3、要活下去
    不好意思,我唱反調!因為,我發現到目前,大家都是一個「北部的觀點」,跟一個「國立的」。這位同學講的沒錯!你有沒有思考私立學校?有沒有思考在南部的人?你要不要保命?沒命了?你能講「贏」嗎?你四年什麼都沒有了,你父母一定問你,這是四年你都在做什麼?你還有能力去讀碩士、讀博士嗎?所以,在這一部分,我覺得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我們不敢交流,交流之後,學生往你們這邊來了,怎麼交流?我們沒辦法活下去。我相信有臺南來的,想想看你還是嚮往著北部嗎?讓我們南部怎麼活下去?沒辦法活下去。
    我來自於國立,我轉向私立。我在國立,我把學生拉上來,嘉義大學當初沒有基礎,我用兩年就可以推到北部來。我來到長榮,我用這一套沒辦法。昨天我們才面試而已,學生、家長問「我來這裡四年,你能不能保證什麼?」,來(長榮)可不可以給他們保證?可以!我們南部私立大學可以嗎?這裡也有南華大學的(代表),要的是A4那一張紙(畢業證書)。我告訴你,你只要甄試面試A4那張紙,教務處已經幫你印好了啦!你要的是有沒有價值A4畢業證書。
    台灣在水墨這個區塊,為什麼就會偏北?因為你們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我們呢?是從基礎這樣子把他搬上來,我可以告訴各位一個現象,我們學生把他弄得有實力的,跑光了,轉學。我們有實力,但是我們要告訴他,你在長榮你是可以活下去的,所以才會有詹榮輝(碩士研究生)這樣子留下來「榮輝,也可以告訴大家,從大學到現在,你領了多少獎學金」,幾乎都不用(學費)。所以,在南部教書,吳宥鋅(老師)應該也都很清楚,當老師很累阿!不只有當老師,還要當保母,要讓他活的下去!所以,我今天為什麼要來,搭高鐵很累欸!我如果沒有來,沒有人聽得到南部的聲音!沒有人聽的到私立學校的聲音!台灣教育體制,我一直在強調的就是說,水墨確實是要發展,但是,現實的問題一定要先照顧好,否則到最後就只有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只有你們在發展水墨而已,你看北部的幾個鄰近的私立學校,文化、華梵,這裡有沒有人代表?有代表,好。這就是私立學校的一個問題,我不能說它悲哀,但是確實在整個體制裡面,就如剛剛講的。
    第二,再來如蔡介騰老師講的書、畫,我為了這個「墨聲人」,我還打電話給李宗仁主任「既然叫做墨聲人,書法算不算墨?」他就給我回應一句了,「你不要問我,你就以你們的屬性,你就送件。」所以,全部就只有我們(長榮大學)兩件書法,「若你叫我們不送書法,因為我們就叫做書畫藝術系,既然是墨聲人,書法也是墨裡變出來的阿,這個你(蔡介騰老師)認同嗎?」認同喔,好!所以在這部分,你看我們(柏翰)寫的字已不再是歐陽詢之類,已經轉換了。他(柏翰)來自於台中,從最基礎寫了書法25年。在座各位如果你今天畫了20幾年,會不會有未來,一定有,只要進入台師大、台藝大,一定有未來,那誰來做這一件事情?我們從基礎教起,所以我們做這件事情。我看很多同學都在點頭,希望你們這些博士生、碩士生畢業之後,有實力的時候,南部真的是一片天下。
    各位都忘記還有一件事情,你們當初考大學的時候,你們都是去那裡學書法跟水墨的,臨時補習來的,誰做了這件事情?若應該要從高中開始,那高中這個區塊誰去注意到它?在座的老師你們有嗎?你們都在你的學校一直努力在你的崗位,所以長榮大學做這件事情,我們把全國的高中老師找來,把南部的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作品找來,我們去做高中的書法比賽,我們進入堅毅,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因為今天大家講了這麼多,下面沒有人頂上來,常常都是缺的、是空的,所以我覺得如果這個能一條龍這樣上來,今天?明年?或哪一年?五年之後,我們看到的絕對不是這個樣子了,白主任我也常常請他到南部來,他應該都知道。北部、南部,有沒有地域性?確實有,真的有地域性。但是不要忘了我們在南部,你不要忘了我們在私立,我們需要生活,我們要活下去。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我們為什麼舉辦這樣的活動,我們都是「墨聲人」。同樣的,為這個領域做發聲,我覺得(發問學生)應該花一點時間去了解水墨是什麼,因為畫畫好的,腦筋也要動,不光只有技術。
 
吳繼濤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來解疑惑4、當個聰明的藝術學習者
    同學說從小看日本跟美國動漫。我問你「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會從小剖青蛙跟抓狗來殺嗎?」這個東西是進到學校才學的,當你把從小的生活經驗當成是你進入美術學校必然的成長經驗的時候,你根本放棄學習了,你並沒有從美術學校裡面所討論的課題裡面學習,都在講成長經驗。創作裡面,那個自我跟成長經驗沒有完全絕對的關係。你可能進到學校之後,重新去思考你對這個文化的漠視跟你學到一個新的養分所連結到你自己的過去生活的連結性。在技術層面上不是完全複製過去18年你的生活成長經驗最後總和成的藝術。我覺得,你對藝術客體、主體這件事情的思考是有一些謬誤,但不是只有你,連北藝大學生也有。所以,這幾十年來,我看到的結果都差不多,先點破第一個盲腸。
    第二,水墨的傳統到底是什麼?剛剛有同學講就是說馬王堆,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在現場看到誰畫了馬王堆?誰的畫不是用素描的方式來處理?對我來講,所有的繪畫、學習過程,素描好是基本條件,這不得不然的結果。
    昨天去開會,科長他說「以後全國學生美展就不要分類了,因為到了大學全部都是跨媒材。」他意思就是說,從小學的學生美展就可以跨媒材!我當場是很想發言,但是,我後來忍下來了。
    當每一個層級裡面就有一個新技術上的到位。然後技術上你到一個階段之後,你開始想要跨媒材,從平面跨到立體,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當你小學開始跨媒材,你國中、高中大學就一樣跨,然後跨到最後就沒有找到專精於單一媒材的人。所以,大家不要去抱怨你在的學校裡面,可能有些老師是比較傳統的,有些老師比較跨域的,我覺得「學習」就像一個時鐘裡的那12格,你現在先從3點開始,最後轉一圈還是要回到2點去接到3點;不論從6點開始,還是9點開始,每一個學校老師可能都在這12格裡面,從不同的時間點讓你切入,最後要完備還是得要一圈走完,所以,只是那個「時間點」,你有沒有辦法剛好碰巧有機會或你自己有自覺可以去走完一圈。就像劉國松老師講的,不論是先求異再求好,還是先求好再求異。我覺得這其實在每一個人最後它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水墨的傳統,到底在學校的學習裡面有沒有好好的去完成?這20年來我問學生「中國美術史跟你的創作有沒有連結?」完全沒有,西洋美術史也沒有。反正就是把科目修完之後,然後就開始想要畫我自己的。台灣很多學校的學生,不論你坐落在每一個學校裡面都在畫自己的,也就是老師教你的都不甩。其實可以從每一個學校都拉出一堆「畫卡漫的」,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嗎?「你進到美術學校,然後你其實沒有想學什麼,你只有想表現自己。」我覺得是個大問題!你們有沒有發現你跟你們同儕之間的那個成長經驗是非常相似的,那個相似會讓你發現不出你跟他到底有什麼差別。聰明的藝術學習者,有沒有辦法從每一個學校的良好的基礎,不管它良好甚至日後你覺得它不好。我常常講說,我覺得劉國松老師是屬於「溥心畬派別裡面的反向操作」,他可以溥心畬學這麼好,然後他發現那不是他要的,他去操作一個他過去沒有學的東西,所有的學習都是延續下去的事情。
    最後,我要鼓勵大家一件事情就是,年輕人可能會覺得,你們台上這些老一輩的都在畫那個陳陳相因的題材,我們年輕人都沒有機會,可是我告訴你,我過去幾十年看到這些年輕人所畫的新的嘗試,但是,你們畢業後五年後都斷裂了,最後存留下來的,也許就是市場可以接受,也許就是某一個時間點可以接受的。台灣這個環境很奇怪,它最後就會回到陳陳相因的那個狀態。所以我只能鼓勵大家,如果你沒有辦法持續10年、20年,把你年輕的時候想的東西,持續轉換到一個完備的結果,最後你對水墨所不滿意的那些(陳陳相因的題材)就會一直存在,因為它存在也許就是可被大多數接受的。所以,這個體制要靠你們來打破,你要好好想清楚,你有沒有這樣的志向、能力繼續去把它完成,謝謝。
 
吳宥鋅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來解疑惑5、應該是卡住了要調適一下
    謝謝駿偉,問了一個蠻好的問題。我針對他的問題回應他,我覺得駿偉你現在的狀況就是一個「典型的創作瓶頸」。駿偉很認真,作品量很大,而且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目前狀態就是瓶頸,我會建議是不是可以嘗試換媒材。你現在感覺就是好像被逼著要寫論文,走著走著有點悶了,或許你找時間作個改變。像我現在創作,偶爾也會畫一、兩件很小的作品,我悶久了想要畫點別的;例如,畫一些奇怪的油畫、壓克力…,這些作品可能都沒有發表,只是調適一下,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張耀華同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大學生):
#迷人的東西
    大家好,我是台藝大三年級的張耀華。剛剛駿偉有提到說,他從小都看美國跟日本的動漫;繼濤老師說,我們這一代都畫卡漫這件事情,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性,也是我們今天聊的課題--時代性。兩年前的藝博,有一個水墨畫家畫哆啦A夢、迪士尼的米老鼠。日本有一位畫絹布的畫家,他本是學修復的,他的題材也屬於很卡漫。或許卡漫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很表象的東西。
    回應王源東教授剛剛講「活命」跟「贏,。我不是太富裕家庭出生,所以我蠻認同他的觀點。如果我們真的要賺錢的話,根本不會去選畫畫這個科系,可是畫畫他是夢想的職業,越夢想的東西越具備現實的考量,這點我非常同意王源東教授所講的。
    我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審美導向越來越往精緻這方面。可以看到大陸的新工筆畫或台灣的工筆畫,我察覺藝術市場喜歡的東西都較偏向精緻化。我們不妨去思考,我們這個時代是喜歡精緻的時代。工筆這個技法,我不認為它碰到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新工筆畫越發越蓬勃,因為是貼合這個時代的。那麼,寫意技法要怎麼去做傳承?我覺得嶺南的精神是這個時代的解套,「以意寫工」或許是接下來教學導向必須要重視的事情,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東西。
   吳繼濤老師剛剛講一句話我還蠻喜歡的,他說「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往當代去弄呢?」水墨,最迷人的東西是「文人畫的氣質」,我們可以去溯古、去思考傳統是什麼之後再出發。以上是我的觀點,謝謝大家。
 
白適銘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面對歷史、藝術家是寫歷史的人、藝術要與時俱進嗎?、水墨就是一種論述
    我從剛剛聽到現在,我覺得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水墨畫家,有很多的「擔心」;但是,我覺得真的不用去思考「當不當代」、「水不水墨」,因為現在這個社會,事實上是走向邊緣,然後尊重差異、多元化的狀態。不管你要把自己當成水墨畫家或當代藝術家,我覺得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強迫你要走哪一條路」,既然你選擇水墨不管是被誘導,還是自己選擇的,我覺得你就「好好的,把這個媒材發揮到極限就對了」,就算你去畫西畫也有一樣的問題,你去畫西畫你更可以這樣問,「我們畫得過西方人嗎?」西方的當代藝術是怎麼出來的?它也是從傳統油畫慢慢轉化不是嗎?現在很多這種非主流像塗鴉藝術家,甚至在美術館被認定,所以沒有說「水墨不行」、「行不行」的問題,這是第一點跟大家談清楚。   
    第二個問題,到底「該畫什麼東西」卡漫、不卡漫?我覺得就是因為你有這樣的成長背景,如果我們在座幾位老師畫卡漫,那可能大家會覺得「欸?」,大概只有維元老師可以了。如果自己跟這個社會、時代的密切連結,你就會反應那個時代。我覺得大家剛剛的討論都忘記一件事情,每一位藝術家最重要面對的不是市場,其實最重要面對的是「歷史」,如果你把市場當成你的歸路的話,那麼它可能有起、有落,你會不會因為沒有得獎、沒有跟好的畫廊合作,你就覺得自己不如人,你最終面對是歷史。如果你沒有好好去經營鑽研,我真的覺得不是什麼寫意、工筆的問題,精研毛筆的特性或是紙質藝術的特性的話,你怎麼有辦法去替這種媒材做一個時代的發聲?
    無論你是走工筆、寫意或當代、卡漫…我覺得就是「做你自己就好了」。重點是,你要面對的歷史是你自己要去開創的,因為「藝術家才是真正寫歷史的人」。
我們講時代性、當代應用、當代思維種種東西,其實是它包裝著理論慢慢產生的;也就是說,你的繪畫風格若不是模仿他人的話,應該是伴隨著理論發生的,你的理論是要根據你所處當下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而產生的。
    我再丟個問題出來,「什麼叫做當代性?」這個我剛剛也跟吳老師在討論,好像(展廳)一樓看到都是比較平面的,但平面不是問題,而是畫的題材在探討什麼問題?這些問題事實上是「夠當代嗎?」或「是當代嗎?」或是「如何當代?」也就是說,我們當代社會環境的特質是什麼?我們水墨可以發揮什麼?然後我們怎麼樣透過水墨這種媒材去凸顯這種當代的社會文化特質。譬如,「當代」一直在變動,這種變動的狀態中,我們的身體感是不是有所轉變,我們對於時間、空間或歷史,是不是有全然不同的感官,那我們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做更大的擴充,我覺得這個就是理論的產生。
    那這種理論產生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去拓展,在你的創作過程中慢慢去形塑這種理論,這樣的理論再去集結成一個更大的議題。剛剛提到劉國松老師,談的是從「傳統到新傳統」,這就是現代化過程,是民國以來國畫改革未竟之業的一個戰後延續,但是現代化的問題是不是已經結束?這個是新的問題。我們講現代、當代都是同樣的一個歷史或時間的名詞,現在也有人在談「後當代」。時間是一直滾動的,但是藝術是不是有與時俱進,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現代化或當代化的過程中,他們所選擇的是走向國際風格(抽象表現),但是現在的國際風格是什麼?或是全球化的議題是什麼?我覺得大家要更去關心,不是我們「拿毛筆的」在這裡談水墨就可以了。
    水墨,是一個可以放諸世界階準的一種媒材,或是它只是一個表現的平台?當跟我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來參與水墨創作的話,是不是可以呢?剛剛也有提到,用光影變化放在宣紙上產生水墨的幻影變化,這個算不算水墨?我覺得水墨它不再只是一個單由媒材來決定控制的一種狀態,它變成一種論述,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理論。
    我希望大家還那麼年輕,不用急著把自己定位,應該如何找到一個更能夠反映我們當代社會環境的議題、身體感、認同感,這些問題不論你用水墨或其他媒材該如何去回應?我先提出這樣的說法。
 
李宗仁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不要追求藝術潮流but要知道藝術潮流
    謝謝白主任,就我一個教學跟創作的立場提出幾個關鍵字,大家也許參考一下,就是「世代差異」、「文化共鳴」。你看五月天藝人們,有那麼多人追隨他們,韓國團體BTS,他們在美國掌握整個全世界,他們是個華人面孔,可是卻能引起全世界共鳴。
    如果你失去主體性盲目追隨西方當代藝術。剛才白主任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後當代了,2010年當代就結束了,如果以藝術學校觀點,它是結束了。做自己是這件事情,你要清楚你要做什麼?我常跟學生講說,偉大的藝術家不必追求潮流,但是,白主任提醒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藝術潮流,提出來呼應白主任的問題,以上。
 
陳炳宏老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